佛教提倡修道者应减少睡眠,如《佛教遗经》云:“汝等比丘,昼则勤心修习善法,无令失时。初夜后夜,亦勿有夜。中夜诵经,以自消息。无以睡眠因缘,令一生空过,无所得也。”佛子若睡眠时,应当做到“非时不卧,为调摄身心,或暂时的卧,则右卧晏安,不忘正念,心无昏乱,如法儿卧。”本首《卧威仪》偈语讲述了修道者在睡卧时应当具足的威仪。
偈云:
高卧清虚住法印 外示乖慵内精进
傍眠侧卧不随尘 展脚横腰绝戏论
心中慧剑利如霜 相貌观瞻却似钝
破衲搭肚守真如 曲肘抵头看漏尽
佛陀住世时,经常告诫弟子当于一切时中都念念在道,即便在躺卧时也不例外。修行人在睡卧时也应当具足一定的威仪,方才符合修行的本怀。卧威仪主张修行人当卧如弓,以右侧卧而眠。卧时不仅不思虑俗事,而且应当常思精进行道。修行人在睡眠时当曲躬而卧,不说妨碍修道的戏论之言。静卧时当思断除烦恼,开启本自具有的智慧。
“高卧清虚住法印,外示乖慵内精进。”这两句偈语警示修道者在睡卧时当心安住于道。修道者正睡卧时,表面看来似乎是慵懒懈怠的,其实修道者内心却在观照自心,精进修道。
“傍眠侧卧不随尘,展脚横腰绝戏论。”这两句偈语是为了警示修道者在睡眠时心不散乱。修行者当睡眠时,应右侧卧,头枕右手掌心而眠,心不随俗尘所转,睡卧不伸脚横腰,是修道者的睡卧威仪所在。当睡卧未入眠时,应当口不言语,更不可与人谈论与修道无关的世俗之语。一个人在睡眠时不言语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,还可使人静下心来思虑修行之事,从而在思虑中增进道业。孔子曾说:“食不言,寝不语。”就是从养生角度告诉世人,在睡眠时不可言语,否则有伤中气。
“心中慧剑利如霜,相貌观瞻却似钝。”当睡卧之时,仅从外貌来看,修道者似乎显得有些愚钝。其实,他此时正在思虑勤修戒定慧,熄灭贪嗔痴。当修道者沉思观心时,心中常会生出智慧。
“破衲搭肚守真如,曲肘抵头看漏尽。”修道者睡眠时常会守护清净自性,当曲肘而卧时也常思断除烦恼,趣证圆满菩提。
在《四威仪偈》中除了专门论述行、住、坐、卧四威仪之外,还有一首综述四威仪的偈语:
举佛音声慢水流 诵经行道雁行游
合掌当胸如捧水 立身顶上似安油
瞻前顾后轻移步 左右回旋半展眸
威仪动静常如此 不枉空门作比丘
在念诵佛号、唱颂佛偈之时,清音梵语之声悠扬悦耳,念佛如轻轻流淌的山泉。口中念佛,耳中能清楚听到佛号之声。只此佛号能生无量功德,度化无量众生。在诵经时当随文观想,品味经文讲说的义理。在与大众一起经行修道时,如飞行的大雁整齐而有序,一步接着一步,做到不紧不慢。经行时一人缓步跟随另一人。
在站立合掌诵经时,双掌十指并拢,平衡结弥陀印,如双手捧水,丝毫不会倾泻。在公众修行场所站立时,两脚以八字站立,即前宽八寸、后宽二寸。身体平直,头不偏向一方,后颈靠着衣领,如同顶着一碗油在头上。如果头偏向一边,油就会洒出碗外。行走的时候,要瞻前顾后,轻轻移动步伐,鞋不拖着地面。当开眼看东西时,只展开半眼,所看不过三五尺远。只有当修行者在行住坐卧都能具足威仪,则不仅能令人生恭敬心,而且能令心安住于道业,最终明心见性,成就圆满佛果。
《四威仪偈》是学佛者在行住坐卧等方面必须应当具足的威仪。只有当我们以四威仪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,才能使自己为人庄重有礼,受人尊敬。同时,也会使我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,主动戒除妨碍修道的逆缘,从而更为方便快速地修身进道。
注 | 素材载自网络,如有冒犯,请联系编者。
官方网站:www.sscycs.cn
微信公众号:
厦门石室禅院(xmhcsscy)
厦门市石室禅院慈善会(xmsscycs)
石室禅院慈善会:0592-6512152、5817737
石室禅院服务处:0592-6513263、6088000
地址:厦门市海沧区阳顺路8号石室禅院 邮编:3610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