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谁偷走了你的心——心理咨询师笔记》
21
境由心生
文/戴仕梅
所有的人、事、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,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心世界。
我们常说,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。变化的世界有着太多的可能性,当我们处在一个安全良好的环境中,因着环境带来的正性能量,我们可能随着环境而变得自信满满。而当我们处在一个压抑沉闷的环境里时,同样地,我们也有可能被环境卷人一个不良的负性能量中,人可能因此变得消极并富有攻击性。这是环境决定论的一个观点。
心理学的观点是,外在的环境都是人自身的投射,而非环境真正如此。曾经有一位大学生,跟我讲述了他的苦恼。
我是一名大三的男学生,我平时在路上碰到人总是无意中会与人对视,眼神与眼神之间的对视,好几次对同一个不认识的人对视后,人家以为我想干什么,用凶神恶煞的眼神回看我,感觉自己得罪人似的。如今在校园里碰到那些与我对视过的陌生人就有点害怕的感觉,就好像遇到仇人一样。
我觉得自己戒备心比较强,我的脸部总是没有表情,在很多时候都是板着脸,眼神看起来就是一副很狡猾的样子,实际上我并非是生气或者是闷闷不乐。我需要怎样来调节,才能让人看起来我是一个有形象、气质阳光的男生?
大学时期正处在青年中期,这一阶段也是自我意识期,即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认识的重要时期。这阶段对自我的认识,很重要一个途径是从外在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中来认知及评价自己,而别人又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来看待你的。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,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。
通常,一个从容的人,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;一个自卑的人,感受到的多是歧视的眼光;一个和善的人,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;一个叛逆的人,感受到的多是挑剔的眼光。
可以说,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,就有什么样的外界眼光。心理学称之为“心理投射”,即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、态度、愿望、情绪、性格等个性特征,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,也就是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、组织以及解释环境的方式发生影响的过程。
如此看来,一个人若是长期抱怨自己的处境冷漠、不公、缺少阳光,那就说明,真正出问题的,正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部的认知和感受上出了偏差。这个时候,需要改变的正是自己的内心,而内心世界一旦改善,身外的处境必然随之好转。毕竟,在这个世界上,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。
很多时候,外部的人和事并非真如你所感受到的那样糟糕,而是自己内心对他人有了敌意与戒备心理,我们把这样的感觉投注到了外部他人的身上。所有的人、事、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,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心世界。如果可以尝试友好地向别人报以微笑,就会慢慢发现,身边不论是认识与不认识的人,都会投来善意的微笑,至少不再是恶意的眼神。这个由敌到友变化的过程,其实外部没有改变,改变的只是我们内心自己的感受而已。
而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解读,每个人的面相都反映着其相对应的身体和心理的状态,古语云“相由心生”。唐朝裴度少时贫困潦倒,一天,在路上巧遇一行禅师。大师看了裴度的面相后,发现裴度嘴角纵纹延伸入口,恐怕有饿死的横祸,因而劝勉裴度要努力行善,裴度依教奉行,日后又遇一行禅师,大师看裴度目光澄澈,面相完全改变,随即告诉他以后一定可以贵为宰相。依大师之意,裴度前后面相有如此不同的变化差别,是因为其不断行善、断恶,耕耘心田,相随心转。
一个身体健康、身心愉悦的人,其通常在相学中都天庭饱满、红光满面、神采奕奕。相反,一个身体有病或者心藏苦怨的人,通常愁云密布、眉头紧锁,其多半难有顺心的事。
眼界即心界,面相即心相,便是这个道理。
◎郑重声明:石室禅院慈善会公众号及网站已获得戴仕梅女士授权转载《谁偷走了你的心——心理咨询师笔记》书中内容;请尊重作者版权,其他公众号及媒体未获授权,请勿直接转载。
官方网站:www.sscycs.cn
微信公众号:
厦门石室禅院(xmhcsscy)
厦门市石室禅院慈善会(xmsscycs)
石室禅院慈善会:0592-6512152、5817737
石室禅院服务处:0592-6513263、6088000
地址:厦门市海沧区阳顺路8号石室禅院 邮编:361028